在现代战争史上,“胜利”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。战争结束后,几乎所有参战国都会声称自己赢了。即使伤亡惨重、家园尽毁的一方,也会在官方宣传中强调“挫败敌人阴谋”或者“敌方被遏制”乃至“我们取得了胜利”。
二战时期,日本是战败国,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,迅速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。相比之下,一些东欧国家如波兰和匈牙利尽管是战胜国,却长期陷于经济停滞和政治动荡。
伊以战争中,伊朗宣称“以色列被迫收手,是伊朗的胜利”,而以色列则强调“成功摧毁伊朗导弹与核设施,取得了历史性胜利”。表面上看,以色列似乎赢了,因为伊朗高级军官死亡众多,核设施大部分被摧毁;但伊朗认为以色列停战是他们的胜利。
实际上,要探讨谁真正赢得了战争,需要回到战争的本质:谁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?谁能从这场冲突中走向更有利的发展阶段?
以色列的目标包括遏制伊朗的核武研发、削弱其军事实力、保护本国本土不被实质性攻击以及保持美国和西方盟友的支持。伊朗的目标则是证明自己有能力攻击以色列本土、扩大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、转移国内矛盾并提高民众支持率。
从军事层面来看,以色列确实打击了伊朗多个军事设施,特别是弹道导弹储备和防空雷达站,短时间内削弱了伊朗的远程投射能力。伊朗的核设施虽然没有被彻底摧毁,但也损失大半。伊朗的报复性打击被“铁穹”基本拦截,造成的实质损害有限。因此,以色列在局部军事上占了上风。
但从政治与宣传角度看,伊朗取得了一定优势。几十年来,伊朗首次正面对以色列本土核心城市实施导弹打击,这打破了心理门槛,在伊斯兰民众中博得了“敢战”的声誉。尤其在哈马斯战败、真主党迟疑的情况下,伊朗此举塑造了“什叶派核心”的地区号召力。
如果目前的战果勉强算“五五开”,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在于谁能在战争之后走向上升通道。以色列面临内部安全焦虑和社会分裂的问题,战争风险也拖累经济发展,技术人才流失加剧,外资持观望态度。以色列的“创业国度”形象遭遇危机。
伊朗短期内取得了一些“胜利”。尽管经济困顿、制裁未解除,但哈梅内伊神权体制成功将“反以”再次包装成国家团结的旗帜,暂时掩盖了国内高通胀和民众不满,巩固了政权。战争本身反而成了某种“稳定器”,通过对外冲突维持内部秩序。
从传统意义上的“战果”来说,以色列赢了,它的防御系统依然可靠,军力碾压对手,战损最小,对敌方杀伤巨大,且成功吓退了伊朗可能更大规模的报复。但从长远看,伊朗“输得更少”。它既打了仗、政权又没崩塌,还完成了若干政治宣传目标,在国际社会塑造了一种“勇于反抗霸权”的姿态,为接下来的地区外交和舆论操作提供了弹药。
更重要的是,伊朗并没有想赢,只想拖。在中东这盘棋局里,只要能活着、不崩溃、还能打,便是一种胜利。而以色列要守住的是一个不断消耗的国家体系与国际信任,成本和门槛更高。
战争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政治的延续。很多时候,真正的胜者不在战报里,而在战后十年所走的路径里。目前来看,以色列经济依然繁荣,依然是全世界科技最领先的国家之一,近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并未在这次战争中受到实质影响。但如果伊朗无法振兴经济、改善民众生活,那么暂时的“胜利”对这个国家来说没有任何意义——那只是哈梅内伊成功保住了政权的胜利,而不是伊朗人民的胜利。
佳成网-专业的网上股票配资-排名前10的证券公司-广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