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到这“清末首富”,小伙伴们可能先想到胡雪岩,毕竟老胡太有名了。但有个人比他更懂“闷声发大财”,还把“官商结合”玩出了新高度,有请盛宣怀。
这位大佬不仅赚得盆满钵满,更是手握轮船、电报、铁路、银行等“硬核资产”,堪称近代实业界的“六边形战士”。今天咱们来扒扒,他到底靠啥套路,由普通官二代登顶“清末财神爷”?
一、开局选对“大腿”,比努力重要100倍
盛宣怀的“搞钱之路”,从选对“靠山”开始。他出身官宦家庭,却没走传统科举路,反而盯上了当时的“顶流权臣”李鸿章。要知道,李鸿章手握洋务运动的“资源包”,相当于掌握了清末的“创业风口”。
作为大清集团的股肱之臣,想要巴结李鸿章的人多了去了。盛宣怀又是如何从中脱颖而出的呢?他的聪明之处在于,不只会拍马,更会“解决问题”。当年老李要搞轮船招商局,想打破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,却愁没人能挑大梁。盛宣怀直接递上“商业计划书”,将“官督商办”模式讲得头头是道。
既用官府的资源撑场面,又靠商人的灵活搞运营。李鸿章一看:“这小子懂行!”当即将他提拔成招商局会办。
别人在招商局拿固定工资混日子,盛宣怀却悄悄“搞小动作”。他一边帮招商局抢回长江航运的生意,一边趁机入股,还顺带创办了自己的保险公司。靠着这波操作,他不仅赚了第一桶金,还成了李鸿章眼里的“得力干将”,后续的资源自然源源不断。
二、抓准“垄断生意”,躺着也能赚钱
如果说招商局是“敲门砖”,那电报局就是盛宣怀的“摇钱树”。那时还没有手机,最快捷的通讯方式就是电报,不管是官府办公还是商人做生意,都得靠它。盛宣怀看准这个“刚需市场”,又找李鸿章支招:“大人,咱们要是把电报线路都管起来,不仅能掌握信息,还能赚大钱!”
李鸿章一听这话,觉得大有搞头,当即奏请朝廷让盛宣怀办电报总局。盛宣怀也不含糊,一边铺电线,一边制定收费标准。发一封电报,普通商人要花好几两银子,官府虽然能打折,但也得照付。没过几年,全国的主要城市都通了电报,盛宣怀坐着收加盟费、服务费,钱包直接鼓成了“小山”。
电报业堪比印钞机,有人也想插上一脚,进来分一杯羹。盛宣怀人狠话不多,直接以“影响国家通讯安全”为由,让朝廷下令禁止私人经营。他竖起了“行业壁垒”,将电报生意做成了“独家垄断”,直接躺赚,数钱数到手抽筋。
三、玩转“跨界经营”,把生意做到方方面面
轮船和电报也只是小试牛刀,盛宣怀搞钱的路子没有上限,他把“触手”伸到更多领域,你比如说煤矿。当时办工厂、开轮船都需要煤,市场需求量巨大!他就创办了开平矿务局,专门给招商局、电报局供煤,形成“自产自销”的产业链;再比如铁路,他知道铁路能带动沿线经济,又牵头修建卢汉铁路,还顺便垄断了铁路的修建和运营权。
最让人佩服的是,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:中国通商银行。要知道,办银行可是“一本万利”的生意,不但能吸收存款,还能给企业贷款,甚至能发行纸币。靠着银行这个会下金蛋的鸡,盛宣怀把各个实业的资金都盘活了,相当于自己建了个“金融蓄水池”,钱生钱的速度直接翻倍。
不过,老盛也有栽过跟头的时候。比如他办汉阳铁厂时,就因为没算好成本,一开始亏了不少钱。但他脑子活,立马找朝廷要补贴,又把铁厂和煤矿、铁路绑在一起,用铁路的订单带动铁厂生产,最后不仅扭亏为盈,还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。不愧是经营上的一把好手!
四、是“财神爷”还是“争议人物”?
盛宣怀一辈子搞了11项“中国第一”,从轮船、电报、铁路到银行、大学(北洋大学堂),几乎涵盖了近代实业的方方面面。他的“搞钱套路”,放在今天来看,那也是相当“超前”的。选对风口、抓住垄断、跨界经营,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点子上。
不过,他也因为“官商不分”备受争议,有人说他是“借官谋私”,也有人说他是“近代实业的开拓者”。
但不管怎么说,能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,靠着自己的脑子和资源,赚得“首富”的头衔,盛宣怀的“搞钱能力”确实值得佩服。要是放在今天,说不定他还能搞个“实业+金融”的集团公司,再上个福布斯排行榜呢!
佳成网-专业的网上股票配资-排名前10的证券公司-广州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